Home  首页 / Buddhadharma  佛陀教育 / Monastic Verses 禅丛句林
previous page next page

Monastic Verses 禅丛句林

一个解脱自在的法门- 放下

佛陀为了示现修行在人间、成佛在人间, 舍弃了王位、权势、财富、王妃等一切世俗名利, 出家修行。 佛陀虽然精进研修当时印度各种不同的修行法门, 身体力行苦修了六年, 却都没有办法达到最高的修行境界, 也没有得到解决生老病死诸苦的方法, 觉得非常绝望、沮丧。

于是, 佛陀放弃苦行, 走出森林, 来到菩提树下, 停止一切思维、停止一切脑筋的活动, 只是静静地坐着。 因为这样, 佛陀的身心才全然放下、全然放松,达到无我的状态, 而渐渐进入宁静空无。

日子一天一天过去, 佛陀仍然继续坐着。 到了第四十九天, 天将亮时, 抬头看到天空最后一颗星星自天际消逝, 豁然开朗说:「一切众生,皆具如来德相。」 才觉悟到修行不但要万缘放下, 而且连修行的方法也要放下。

所以, 佛陀能成佛成道, 就是因为万缘放下, 甚至连修行的方法也放下, 才能够大开悟, 成为大智能的觉者。    

放不下就担起来

佛陀教导弟子就是教「放下」。    

「放下」, 听起来简单, 想起来简单, 但是要做到却很困难。

那么, 佛陀是如何教弟子放下的呢?  

有一次, 弟子拿一朵花走到佛陀面前进献。

佛陀说:「放下花。」弟子放下花。

佛陀说:「放下手。」 弟子放下手。

佛陀又说:「将你的身心也放下。」

弟子听了觉得很疑惑, 心想:「身心如何放下呢?」 阿难于是代替这位弟子请问佛陀:「身心要如何放下呢?」

佛陀 说:「放 不 下,就 担起来。」  弟子就领悟了。

有一次, 佛陀的弟子代替佛陀去一个偏僻的地方布法; 临别时, 弟子请教佛陀:「我出外传播佛法, 可是信徒中有许多女众, 眼见了, 怕起心动念, 犯 戒 律, 要 如何 是好呢?」

佛 陀 说:「不要 看 就好!」真的那么简单吗?

这不要看, 不单是肉眼不要看, 还包括 心 眼不要看。

弟子 又问:「不要看就好, 很难! 若碰到女众跌入水中, 必须要救, 又该怎么办?」

佛陀说:「不要摸就好!」

佛陀所谓的「不要摸」, 并不是不要用手去触摸, 而是不要用心去摸。

凡夫往往是:手虽然没去摸, 却已经用眼睛去摸, 心还透过眼睛走出去摸。 于是心透过眼睛变成外物的奴隶, 外物变成主人, 自己迷失了本心仍不自觉。 

弟子又问佛陀:「当必须要用眼看, 也要用手触摸才能救她时, 又该怎么办呢?」

佛陀说:「保持觉知,保持警觉。」

佛陀的意思是指每一剎那都要清清楚楚, 了了分明, 觉知自己是在做什么? 虽然在看, 在救, 只要保持觉知, 就不会起心动念; 没有起心动念, 就不会有欲望, 就不会犯戒律。

一个人要从「不要看就好」, 修行进步到「不要摸就好」, 再修行进步到没有起心动念, 分分秒秒保持觉知, 保持警觉, 真正放下外缘, 放下内心的罣碍, 放下内心纠缠不清的牵绊, 这样才是真正的放下。

有两位和尚, 一老一少, 有一天同时外出化缘, 那时已经是傍晚时分。 要涉溪回常住时, 发现溪畔有一位姑娘正在哭泣, 老和尚看也不看, 问也不问, 自己径自涉溪而去。 少年和尚慈悲地询问姑娘哭泣的原因, 原来是姑娘怕溪水湍急, 不敢过溪。 少年和尚眼见天色将晚, 于是一言不发将姑娘背过溪, 然后放下。 这时, 老和尚仍然一个人兀自在前面, 头也不回地向前走, 直到临寺门口时, 老和尚 突然 对少年和尚说:「你知不知道背女众是犯戒律, 你今天竟然这么做! 我要禀告师父。」 少年和尚回答说:「我背的女众早在溪边就放下了, 反倒是你怎么一直背到寺门口呢?」 

由这个故事可以知道, 我们要放下一切, 并非放下有形的事物, 而是要放下内心的罣碍, 放下内心纠缠不清的云翳。 故事中, 老和尚修行到「不要看, 不要摸」, 却尚未修行到分分秒秒保持觉知, 保持警觉。 少年和尚的修行就不同了, 他已修行到对任何事, 二六时中都能清清楚楚, 了了分明, 分分秒秒保持心的警觉, 保持心的清净。

《 禅观有情世界》-慧门禅师著